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力量

卢耀如

  • 卢院士简历


        五十二年以来,卢耀如院士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涉及面广,包括岩溶发育规律、水资源、水利水电建设、铁道建设、矿山开采、城乡建设、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特征、水动力条件、地质灾害防治、地质 - 生态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效应等等许多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公认的。下面只就几个工程建设和有关研究领域方面,卢耀如院士所作出的成就与贡献,作此概略的介绍:

1 .查明官厅水库渗漏与塌陷问题
  官厅水库是我国解放后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水电枢纽,为粘土心墙土石坝,坝高 45m ,但库容有 20 10 8 m 3 ,位于永定河由怀来盆地进入碳酸盐岩为主所构成的峡谷入口地带。官厅水库的建设,主要为了防治永定河 ( 因水患多、河道变迁大,历史上又被称为无定河 ) 洪水,并作为北京地区水源地,后来也发展水电装机 3 10 4 KW 。官厅水库于 1954 年建成后蓄水,而 1955 年就发生坝基及绕坝渗漏,并诱发喀斯特渗漏及塌陷,接近粘土心墙,危及大坝安全,并威协到京津一带。如果粘土心墙被破坏,造成溃坝, 20 10 4 m 3 的库水若沿峡谷倾泄而下,冲向下游北京,其严重灾难性后果可想而知。当时周总理非常重视,亲自电令地质部负责查明。领导考虑到卢耀如工作情况,由部领导决定卢耀如负责此项工作,作为地质、水利和电力三部合组的官厅水库研究队的队长、技术负责人。接收此工作后卢耀如深感到责任重大。
  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当时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经验尚不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经验也有限。官厅水库出现渗漏与塌陷,在当时是一难题。许多苏联及中国的专家都曾对官厅水库的问题,发表了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专家说:中外专家的意见,都可把大坝铺满、糊住。 1956 年 3 月开始接受任务,必须在汛期 6 月底以前就能查明造成渗漏、塌陷的基本机理,以便汛期时能作出有关治理的决策,面对这逼在眉睫的紧急问题,卢耀如迅速作出勘测研究的计划。勘探研究工作的关健,在于查明坝区地下水的流网、动态,查明喀斯特发育基本规律,以揭示产生渗漏塌陷的机理。当时限定在 15 天之内,三个部从各地调来 15 部钻机和两个抽水试验组。参加的地质人员除卢耀如为队长之外,还有谢超凡 ( 副队长 ) 、张银魁、邵焯、齐后煌、吴兰贞、牛文娟等骨干。在调查研究中,水利部傅作义部长曾陪同地质部李四光部长前往官厅水库检查指导。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得到水利部陈庚仪指挥、冯寅总工程师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通过调查研究,在搞清坝区基本地质、地貌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震旦系雾迷山矽质灰岩的喀斯特发育规律,将其喀斯特划分出:溶蚀;溶蚀和潜蚀喀斯特;溶蚀、潜蚀和冲蚀喀斯特;冲蚀喀斯特。并将官厅地区喀斯特发育划分为三带。在研究喀斯特发育的基础上,最主要是根据坝区地下水的水位线,地下水示踪流速试验、地下水动态变化、地下水的水化学成份等数据,特别是有关水动力渗流网的情况, 卢耀如 不断分析地下水三维动力情况。有一天当他发现渗漏水流对砂土产生潜蚀的水动力流网时,他拍桌跳起,并分析出三个库水渗流带,对坝体和砂卵石层基础造成潜蚀管涌而诱发塌陷的机理。这时,他深感到千斤重担卸了下来。根据勘探研究的成果,与设计施工有关专家共同研究了处理了措施,包括加强帷幕灌浆、库前抛土、喷涂水泥浆、排水减压等措施,保证了后来几十年官厅水库的安全。
  官厅水库勘测研究所得的成果,对于后来喀斯特地区水利水电建设中,防治喀斯特渗漏与塌陷问题,起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而后,卢耀如也应邀前往我国许多喀斯特 ( 后为岩溶 ) 地区,指导及参予一系列大、中、小型的水利水电建设的勘测研究工作,并为许多工程建设提出宝贵建议供作出有关决策的依据。

2 .长江三峡碳酸盐岩坝区的勘测研究
  于 1957 年 1 月提出官厅水库的总结研究报告后,领导又让卢耀如到长江三峡,于 1957 年 4 月动身去三峡,先担任南津关碳酸盐岩的喀斯特研究工作。于 1958 年,为贯彻中央领导有关指示,开展三峡工程的科学研究高潮,领导让他全面负责南津关坝区的勘测与研究工作,兼任长江三峡南津关坝区技术负责人。
  在长江三峡,卢耀如从南津关至石碑进行广泛调查研究,重点抓了碳酸盐岩喀斯特发育规律及有关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 对比南津关坝段和石牌坝段共七条坝线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钻探、硐探、物探、地下水示踪试验、压水与抽水等水文地质试验,并进行了喀斯特水动态监测;还由回国不久在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的陈宗基先生协作进行野外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大型试验;北京地质学院许涓铭教授配合进行了坝基地下水动力学模型试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树森协作进行了有关坝基渗流量的计算。参加南津关坝区勘测研究工作,除卢耀如担任技术负责人之外,主要骨干有朱学稳、曹照垣、郭希哲、于珉、陈连禹、胡友娟、陈娟瑞、王亚春等。
  于 1959 年 4 月,和美人沱坝区的勘测研究人员,共同提出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测报告》。这份勘察报告,主要对比了美人沱火成岩坝区和南津关碳酸盐岩坝区。多数地质与水工人员认为,火成岩坝区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其中三斗坪坝段河道开阔,便于施工,而南津关坝区喀斯特发育,喀斯水变化复杂,将来坝基基坑及导流隧洞与发电隧洞喀斯特水危害问题也突出。因此,报告中意见偏向于火成岩坝区。后来,长江三峡坝区的比较选择,基本上以这份勘察报告为依据。
  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南津关石灰岩坝区应当拿出好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展示给外国专家。因为,于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美国专家萨凡奇曾在长江三峡调查,选择了黑石沟附近 ( 相当南津关第二坝线位置 ) 作为坝址。为了贯彻周恩来总理指示,并总结有关科研成果,于 1959 年 9 月,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编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集 ( 三峡专集 ) 》,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国庆前夕由地质出版社出版。文集中,包括南津关坝区的 6 篇论文:
   郭希哲、曹照垣:南津关坝区的地质构造;
   卢耀如:南津关坝区碳酸盐类地层的岩性及其对喀斯特发育起控制作用的实际意义;
   朱学稳:南津关坝区碳盐类岩石溶孔的形成和发育问题;
   朱字稳、郭希哲:南津关坝区的喀斯特发育规律;
   卢耀如、陈连禹、王珉 : 南津关坝区喀斯特化地层的渗透性;
   卢耀如:南津关坝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正如当时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所所长张更生在这论文集的序言中所写:“三峡水利枢纽两个比较坝区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美人沱结晶岩坝区拥有较厚风化壳,南津关石灰岩坝区则具有较发育的喀斯特,这两大问题均足以影响作为高坝基础的工程地质评价,因而要详细的研究论证。经过 1958 年各科学研究单位协作,在三峡队的密切配合下,已胜利的完成了各项勘测工作和科学研究任务。”张更生又指出:勘测研究成果中“基本上已查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如基坑涌水量计算,坝基及绕坝渗漏条件,隧洞及坝基稳定性等。”
  而后,由王兆馨和卢耀如又进行了坝基基坑的水电比拟法三维模型试验。卢耀如又进一深入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溶蚀的试验研究,分析钻孔中岩芯的化学成份及喀斯特地下水水化学成份的变化,以及有白云岩化和去白云岩化及生物作用对水流 CO 2 侵蚀性的影响问题。卢耀如、王兆馨这期合作的《华南某坝区的喀斯特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长篇论文, 1966 年发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地质科学研院文集,丁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 1 号》上,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

3 .岩溶发育规律研究
  自 1956 年制定我国科学发展规律后,中国喀斯特发育规律的研究已成为国家地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卢耀如是新中国喀斯特研方面早期重要的年青骨干之一。在负责研究官厅水库渗漏与塌陷问题,及担任长江三峡石灰岩坝区勘测与研究工作中,都结合着进行有关中国及北京和鄂西等地区喀斯特发育规律的研究。
  于 1960 年开始,负责研究贵州岩溶发育规律,并研究岩溶水动力特征与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特性。 1963-1964 年,与云南省水文地质队协作,卢耀如负责研究了滇东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水开发利用问题。此外,结合其他任务,卢耀如也研究了四川 ( 包括重庆 ) 、广西、广东及湘西的岩溶发育规律。这方面区域性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工作,多数结合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建设、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及矿区水文地质的有关调查研究工作而进行。各处工程建设地点的调整研究工作,作为探索区域性岩溶发育规律的基础,而区域规律的认识又运用以解决有关工程地点的具体喀斯特问题。参加研究人员,有许多单位的科技人员,水文所内有杰显义、赵成梁、刘福灿、鄂秀满等。
  1959 年,为适应当时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需要,由卢耀如执笔编写了《喀斯特地区综合性地质 - 水文地质测量方法指南 1/10 万 -1/50 万》,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对当时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起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从 1956 年开始,为岩溶发育规律,卢耀如就开展了有关溶蚀试验,特别是 1962-1965 年进行了有关不同水溶液性质和不同温度状态下,对不同性质和不同混合样品的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的复合溶蚀作用的机理,进行试验工作的人员有房素娟、戴鶯、贾温茹、周素文等。
  在这阶段岩溶发育规律的综合研究中,卢耀如特别重视岩溶水运动特征,因为这是岩溶发育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可溶岩的岩性和水的性质(水动力与侵蚀性),是岩溶发育的两个基本的内在要素。卢耀如于 1961 年,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作了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的学术报告,打破国外学者有关分带的理论约束,提出了十二种水动力条件,得到学术界的欢迎,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岩溶发育规律的综合研究结果,在这会上尚交流了卢耀如执笔编写的《喀斯特名词草案》,得到肯定与广泛应用。
  1958 年至 1966 年,在岩溶发育规律方面,卢耀如还在刊物上,和“全国第一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会议”、“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以及其他水利、建筑等有关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著。

4 .三线建设有关岩溶研究工作
  1964 年国家开展三线建设,西南地区正是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首先涉及水资源问题,特别是喀斯特山区的水资源情况,对工厂企业的布署都有重要关系。

     1) 编制 1/100 万南方地区喀斯特图系

  国家科委当时对三线地区喀斯特水问题特别重视,但是当时情况不明,卢耀如作为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喀斯特、矿床水文地质和地下水动力学研究室的技术负责人,向国家科委韩光、武衡两位副主任禀报后,据科委领导指示并得到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领导的支持,组织有关单位的技术骨干,由卢耀如为主编及课题负责,立即开展编图工作。参加编图单位有: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综合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六队;湖南省地质局 468 队;贵州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四川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三大队;云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主要参加编图技术骨干有:陈文俊、张绍增、张洪恩 、李世含、李大通、吴应科、姚振行、关碧球、马书钧、杰显义、赵成梁、刘福灿、赵敬福、尹汉南等。
  图幅范围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湘西、鄂西和 粤北地区。图系有三幅图: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层组类型分布图;中国南方喀斯特类型 ( 地貌 ) 分布图;中国南方喀斯特水文地质图。这图系基本上较好地反映我国南方地区喀斯特发育特征,以及喀斯特水的分布状况。当时卢耀如尚另编—张中图碳酸盐岩分布图,以供国家科委应用。
  《中国南方喀斯特图系 1/100 万》的三幅图及全国碳酸盐岩分布图,在一年多时间内编成,并制成挂图后送国家科委,得到科委领导的重视。这个喀斯特图系也曾于 1966 年 3 月在桂林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展出,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于 10 年动乱中,为了战备的要求,国家科委将这套喀斯特图系转移到西部的仓库中保存。于 1972 年,由水文所任国林同志协助,通过科委领导武衡副主任处查得其下落后,又从三线地区某地取回这三幅图。

      2) 参加国家科委喀斯特考察团与圆梁山喀斯特研究
  为了三线铁路建设,国家科委特组织了喀斯特考察团,考察了湘西、川东 ( 现重庆地区 ) 的拟建川汉铁路线的喀斯特情况,参加专家有谷德振先生 ( 为技术领队 ) 、张咸恭教授,及戴广秀、袁学诚、卢耀如、张寿越、王士天、王富葆等科技专家。国家科委由李局长、石书嘉带领,沿途考察后即分工写出报告,配合考察的为铁道第四勘测设计院的许多地质与设计方面的科技骨干。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已为该线路进行些勘测工作。
  通过考察总结后,国家科委决定要开展长 11 km 的圆梁山隧道喀斯特与喀斯特水的研究课题,由卢耀如负责研究工作,勘测工作有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配合。为了探测地下喀斯特洞穴发育,卢耀如和物探专家袁学诚共同商议,合作开展地质雷达的研制工作,由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与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合作,并从国防科委取得地面雷达以作参考。那时国际上也刚开展地质雷达的研制。后因十年动乱而停顿研制工作。直至 1972 年后,由水文所王君为、靳恩春等又继续进行研究,得到北京地质仪器厂配合,研制了一台样机,在乌江渡水电工地做了试验有些收效。而后没有再研究改进,更没有成商品批量生产。
  卢耀如担任圆梁山研究课题的负责人,经多方筹备后,于 1966 年 8 月再赴工地,路上走了几天刚到达工地两天,所在一天之内发来三封电报,让“有事速回”。实际上是召回参加“文化大革命”。川汉铁路线后来也停了下来,未兴建。近两年圆梁山隧道是渝怀线的重要控制工程地段,经过 36 年后,卢耀如于 2003 年 1 月又应邀主持正施工的圆梁山隧道岩溶水问题的讨论。斗转星移,从圆梁山开始让卢耀如经历了一次暴风雨的洗礼,今天他仍旧地重新研讨圆梁山的岩溶问题。

5 . 倡议与筹建岩溶地质研究所
  根据三线建设的情况,许多大型水利水电枢纽、铁道建设以及城市供水和重要山区工矿企业和水源地,都与喀斯特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我国喀斯特分布广、类型多,也应为喀斯特的研究作出世界性的贡献。为此,卢耀如于 1965 年向国家科委韩光、武衡两位副主任汇报时,倡议建立喀斯特地质研究所,得到国家科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国家科委领导请地质部负责筹建,地质部领导让卢耀如先做筹建工作。
  于 1966 年 3 月在桂林召开全国岩溶会议后,卢耀如陪同张更生和桂林市委、市政府领导商定岩溶所筹建事宜,张更生副局长表示地质部筹建岩溶 ( 当时会议上已将喀斯特的音译名称,改为岩溶 ) 研究所,今后由卢耀如具体联系。当时,挑选了岩溶所建所地址是在七星岩公园后门一带。原先领导考虑所长人选,是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陈梦熊副总工程师和姜达权副总工程师中挑选一位兼任。张更生副局长曾征求卢耀如意见。因岩溶水问题复杂,后张更生副局长选中主管水文地质的陈梦熊副总工程师兼。未来得及宣布此项任命,十年动乱开始,岩溶所筹建工作也就停止。
  1975 年,贵州省因岩溶问题较多,贵州水利厅刘副厅长专程来京,希望中国科学院或地质部建立岩溶研究所。于 1975 年 12 月,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岩溶研究工作会议上,讨论了成立岩溶所问题。当时科学院一些领导及地质部张更生副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陶然院长、孟继声副院长等领导都参加了。会上张更生说:“文革前地质部据国家科委意见,已由卢耀如负责筹备岩溶所,现在卢耀如也来了,还是由他再继续筹备。”后来科学院领导也同意由地质部继续筹备。地质部人员又一齐去桂林,张更生又把卢耀如介绍给当时桂林市委书记和市长,说今后由卢耀如负责筹备工作,并又共同去看了桂林市政府提供的新地址,因原挑选的七星岩公园后门地带,已为其他单位占有。从桂林返京,不久周总理逝世,加上当时形势,以及复杂的关系,卢耀如作为而倡议者而又进行较多筹备工作,并公认处在当时研究岩溶前列的专家,却被排斥在岩溶所之外,这是“文革”的产物,也是很遗憾之事。对后来卢耀如研究岩溶,还是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6 .乌江渡水电枢纽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贵州乌江渡水利水电枢纽坝高 163 m ,装机容量 65 10 4 kW ,于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开始勘测工作。卢耀如于 1959 年及 1960 年初就已去了乌江渡,并曾调查研究了黔中一带岩溶发育规律,以及乌江支流猫跳河 6 级水电站和其他许多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
  于 1960 年 5 月,水利部邀请苏联喀斯特专家索科洛夫教授来华,考察长江三峡、贵州普定三岔河枢纽和乌江渡水电枢纽。索科洛夫教授于 1956 年来华,曾应邀去官厅,当时卢耀如负责官厅水库渗漏与塌陷问题的调查,卢向索科洛夫汇报研究成果后,得到索科洛夫教授的赞赏。这次来华,索科洛夫提出要地质部戴广秀和卢耀如陪同。
  在考察南津关坝址时,卢耀如和索科洛夫对岩溶水动力条件有不同看法,争论到深夜,后来卢耀如又连夜亲自回前坪取资料,最后索科洛夫教授终于赞同卢耀如的见解。在考察乌江渡坝址时,卢耀如建议选择下游石灰岩坝址,而不采用上游白云岩坝址,理由: 1 , 下游坝址为倒转背斜,有沙堡湾页岩可充分利用以防渗; 2 ,下游坝址施工场地好; 3 , 白云岩坝址有中寒武世起长期古岩溶作用,目前岩性较破碎、有许多隐切理,有的成为白云岩砂,没有页岩可利用,防渗条件不如下坝址。索科洛夫教授后来也同意卢耀如的意见。他们虽然有科学上争论,但相互尊重,两个友谊还是很好的。
  于 1966 年 1 月,当时是乌江渡、东风和普定三岔河三个枢纽比较,以挑选一期工程。卢耀如支持乌江渡先列上建设项目,但也指出坝址下有四个渗流通道,需慎重对待、妥善处理。卢这意见引起当地地质、设计及施工的技术人员的热烈争论,内部讨论一个月后,同意了卢耀如的看法。
  因 10 年动乱乌江渡也没能在 60 年代施工,至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又进一步勘测并决定处理措施。具体勘测工作主要是电力部长沙水电勘测设计院刘邦良、李森、顾仲平等负责进行。设计上有王三一总工程师、施工上有谭靖夷总工程师等。根据电力部李鄂鼎总工程师的指示,卢耀如将近 20 年对乌江渡工程的了解及有关岩溶调查的心得,对乌江渡工程的地质构造和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作了综合分析,写了一份报告送给李总等,中心结论是根据乌江渡岩溶与构造的情况,做好防渗处理是可以保证乌江渡水电枢纽的工程效益。文中并且指出,乌江渡坝址处在倒转背斜上,最坏情况是库水由倒转背斜一侧漏向深处,转而由宽缓褶曲的向斜,渗流向下游十多公里处,使江村泉水流量加大。估算裂隙性为主的深处产生渗漏水流,最大渗漏量不会超过 2 m 3 /s ,这少量渗流是可以保证乌江渡的水电效益。卢耀如这份报告也坚定了李总等信心。后来李总说:“卢耀如这份报告简单扼要,分析全面,直接回答了关键岩溶问题”。如果工程出现什么大问题,卢作为岩溶专家要首当其冲,是难辞其责的。为此,卢耀如肩上的责任还是很重的,但他相信自己的调查研究,有科学依据而勇于承担这重大的责任。乌江渡水电枢纽是很成功的,谭总就对卢说:“按你所说,我们关注的是下游远处泉水是否会增大,结果很好,没有增大。”卢说:“那是从最坏情况考虑,即使向下游渗漏,渗漏量也不大,以坚决你们的信心。”
  卢耀如对清江、南盘江、红水河、黄河等许多流域上岩溶地段的大型水利水电建设也都负责地提供很多有益的认识与建议,作出公认的贡献。

7 .赴阿尔巴尼亚为援外水利工程高级专家
  因“文化革命”,卢耀如失去工作研究的权利,身处险境,直至“ 913 ”事件后,卢耀如才重新出来担任些岩溶研究任务及协助解决工程建设中岩溶问题。主要有北京十渡拒马河水利枢纽及川气储集层中有关岩溶问题,卢的意见得到采纳。
  于 1973 年,由水利电力部领导指定姜国杰、胡海涛和卢耀如作为高级专家,前往阿尔巴尼亚,协助已在当地的中阿地质专家,解决费尔泽坝区及库区边坡稳定性和毛泽东水电站岩溶渗漏问题。姜国杰总工程师在阿不久,即回国汇报,胡海涛先生和卢耀如一直坚守在阿尔巴尼亚水电工地上,在中阿专家门广永、崔詩礼、刘锡初、路拉等协助下工作近一年时间。在阿尔巴尼亚时间,卢耀如几乎天天上山进行调查、观测,了解钻探及硐探成果。胡海涛先生抓地质构造及有关边坡结构,卢耀如偏重进行有关地下水动力的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当时费尔泽水电站为土石坝,坝高 145m ,为欧洲第三大土石坝。 20 世纪 60 年代意大利瓦依昂枢纽发生库区 2 亿立方米的大滑坡,造成了大灾难,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注意。在构造复杂的阿尔巴尼亚山区援助修建高土石坝,边坡稳定问题也是大家所关注的。卢耀如通过计算不同地下水动水压力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情况,以选择最优化的处理措施方案,所得结果供工程应用。对于毛泽东水电站岩溶渗漏问题,卢耀如调查后,提出相应的处理的建议。

8 .为准备恢复我国在国际地科联的合法席位而提供岩溶成果
  “ 913 ”事件后,卢耀如才从“牛棚”中出来。为准备恢复我国在国际地科联的合法地位,当时原地质部副部长许杰指定卢耀如提出一篇出色岩溶论文,并准备出版岩溶图册,以争取参加在加拿大召开的第 24 届国际地质大会。由卢耀如、张上林、杰显义通过补充调查研究,提出了《中国岩溶 ( 喀斯特 ) 发育基本规律及其若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中文刊登于刚恢复出版的《地质学报》 1973 年第 1 期上,另外尚印刷英文单行本,在国外交流,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这篇论著中,重点论述了岩溶水运动的五个对立统一的现象,即:① 孤立、半孤立水流和统一地下水面;② 含水岩体和不含水岩体;③ 无压水流和承压水流;④ 岩溶水流的层流运动和紊流运动;⑤ 均质含水体与集中渗流通道。文章中,又划分了岩溶水动力条件类型。论文中也探讨了供水、水利水电建设、坑道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塌陷工程地质问题,并进行了岩溶塌陷的成因分类。这篇论文于 1978 年在南斯拉国际岩溶会议上进行交流,受到热烈欢迎。南斯拉夫著名岩溶水文地质学家,米兰诺维奇( P. Milanovic )立即大量引用在他的专著中。并对中国代表团说:“没想到,中国岩溶研究已达到这样高度”。
  除了准备论文之外,卢耀如受许杰副部长指示,还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国忠商议,出版《中国岩溶》图册问题。不久,因当时国内外局势,不可能及时准备参加 1972 年的 24 届国际地质大会,就停止了图册的出版工作。卢耀如也接受到阿尔巴尼亚的出国任务,这项工作就停滞不前。
  于 1975 年初,当时主抓国务院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副总理,对恢复我国在国际地科联的合法席位作了有关指示。当时恢复我在国际地科联的合法权利,是争取恢复我国在国际科教组织的第一步。岩溶图册的出版工作又排上日程,卢耀如和出版社金宝源摄影师,奔赴湖南、云南、广西、北京、贵州等地,进行地面、地下及空中摄影并进行补充调查。此项工作得到各地有关领导和地质专家的帮助。主要参加人员还有:张苏予、吴林奎、陈文俊、邓克谋、杰显义、赵成梁、刘福灿等。 1976 年 5 月出为保证按期完成出版,卢耀如放弃孟继声副院长让他在京等候共去澳大利亚悉尼参加第 25 届国际地质大会的机会,而坚守岗位,直到图册按时航寄澳大利亚。《中国岩溶》这册成果(有中、英文两版本)和其他三幅图,称为三图一册的中国地质学研究成果,在恢复我国合法席位的国际第 25 届地质大会上,受到各国地质学家的热烈欢迎。国际地科联刊物还专文介绍《中国岩溶》。中国岩溶分四部分:① 岩溶类型;② 岩溶作用过程;③ 岩溶洞穴;④ 岩溶的利用与改造。卢耀如提出的《中国岩溶 ( 喀斯特 ) 发育基本规律和若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论著及《中国岩溶》图册获得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9 .中国及有关水资源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等
  从 1976 年至 1988 年,这 12 年岁月中,卢耀如从事岩溶发育及有关水资源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成果丰硕。这时期卢耀如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出版《中国岩溶—景观 · 类型 · 规律》。在 1976 年《中国岩溶》出版后,虽然得到国内外学者欢迎,但卢耀如认为该图册尚不能更好反映中国岩溶特征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于是又利用各种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最后以 489 幅照片和五幅全国性图件及百多张地质图、剖面图等,深入地反应了中国岩溶的特征与所取得的成就。图集编成后,得到江西地矿局陆中光副总工程师的引荐,向朱训副部长汇报,得到大力支持,批给 30 万元作出版费。由地质出版社于 1986 年出版的该图集分 5 部分:① 岩溶类型及其特征;② 岩溶洞穴及有关现象;③ 岩溶作用过程与岩溶现象;④ 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成矿条件;⑤ 岩溶发育基本规律与分区。图集内附 5 幅 (1/14000000) 全国性图,即:① 中国岩溶类型分布图;② 中国岩溶典型洞穴分布图;③ 中国碳酸盐岩层组类型分布图;④ 中国岩溶与国民经济建设关系图;⑤ 中国岩溶分区图。该图集尚总结出“岩溶地区地下水库主要类型”、“岩溶地区地表与地下水库相连的类型”、“岩溶地区地表水库防渗基础处理方法”、“矿区排水与疏干方法”、“铁道建设中岩溶路基基础处理方法”“铁道建设中岩溶桥梁基础处理方法”、“铁道建设中岩溶隧道基础处理方法”。因出版经费被借未还,所以没有出版英文版,但印刷了英文说明书一册。该图集出版后国内外反响大,有的国外学者作为经典专著。由照片、图、文的配合中,深入揭示岩溶发育规律,并系统总结了岩溶地区开发利用的经验,这在国内外是首次。该图集获地质科技二等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在这段时期内,卢耀如通过对南盘江天生桥一、二级、广西龙滩水电枢纽、贵州东风水电站、黄河万家寨水电枢纽等等的调查研究,提出有关的建议,对各工程起着不同程度的指导作用。例如,对万家寨水库的渗漏预测与后来发生的情况是吻合的。这期出版论著也教多。

10 .南方岩溶地区的环境演化、防灾兴利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
  自 1988 年以来,卢耀如研究工作涉及到岩溶山区经济发展途径、地质—生态环境演化、工程效应、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中心内容是岩溶地区如何防灾兴利以可持续发展。

 1) 中国南方 ( 岩溶为主 ) 山区的基本自然条件与有关经济发展的初步研究
  1988 ~ 1989 年应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的邀请,卢耀如负责此项研究任务,为着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岩溶地区,得以更好地脱贫,能够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卢耀如的研究成果中强调岩溶山区发展经济的八个重要环节,即:① 立足自然条件;② 兴利防灾并举;③ 综合系统决策;④ 先行科学技术;⑤ 密切区域协作;⑥ 联合东部沿海;⑦ 开拓国际交易;⑧ 注意环境效应。探讨山区经济开发的基本途径中,有关山区大农业的发展途径,卢提出 12 个途径,即:⑴ 立体生态大农业;⑵ 发展庭院小农业;⑶ 建立区域防护林;⑷ 退耕还林保水土;⑸ 扩展生态环保区;⑹ 发展特色经济林;⑺ 特色种植业基地;⑻ 发展粮食生产基地;⑼ 洼地蓄水养殖业;⑽ 兴水利促大农业;⑾ 发展山地牧蓄业;⑿ 无土与水生粮食。此外,卢在成果中,尚对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业发展途径、发展立体交通网的途径、生活习性变革、发展旅游业、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作了探讨。该成果尚对自然条件与经济开发,进行了综合区划。该成果受到国家民族重视,并作为向中央领导汇报岩溶山区问题的重要依据。
  此项成果尚附有《中国南方 ( 岩溶为主 ) 山区基本自然条件与经济开发图系, 1/250 万》,共有八幅图。
  参加此项工作尚有林绵璇、张凤歧、马潭、范磊等。

 2) 地质 -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受地质行业基金资助,于 1991 ~ 1994 年又进行了此项研究工作。提出的专著有 45 万字,分四篇十二章,探讨了有关地质生态环境基本理论、岩溶和岩溶水特征,特别是分析了各种开发的效应,进而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途径。 此项成果的内部印刷本已得到各方领导、专家的重视与好评。据后来的研究,又对该成果作了补充,近日既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

      3)岩溶水文地质环境演化与工程效应研究。
  1992 年~ 1995 年卢耀如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岩溶水文地质环境演化与工程效应研究》。进行此项成果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的支持,并结合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的机会,进行有关调查研究,并采集样品进行试验。先后参加本项目研究的有段光杰、于海潮、童国榜、林锦璇、杨丽娟、张凤娥、焦鹏程、郭盛乔、殷夏、张俊牌和梁国玲等。本项成果中首先以地球为一整体,提出地球制约于宇宙演化过程的认识;进而论述地球自身的演化过程,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与生物圈的演化过程;该成果中,重点讨论及对比了世界主要岩溶地区的岩溶水环境演化;最后,着重研究了黄河万家寨水库和长江三峡工程,将产生的环境效应问题。这方面有关工程效应的论断,有的已为事物的演变所印证。例如,对黄河万家寨水库的渗漏问题的预测,已为后来发生的渗漏事实所证明。此项研究成果,获得基金委的优秀成果的评价,并予以资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论著也是卢耀如多年研究岩溶水问题的总结,全书 45 万字,分三篇八章。
  在该论著中,卢耀如最后还强调:
  第一,各项大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应当在正确论证规划过程中,就注意做好保护地质—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地表和地下的水文地质环境的质量,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达到真正保证大工程开发效益的目的。
  第二,全球性的地质—生态环境是各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之总和,一个境响的不仅仅是本地区,保护好全球性地质—生态环境是各国各地区的共同任务。
  第三,地球的演化受宇宙演化所制约,全球的演化包容了地核至地表的变化。进入 21 世纪,要更好认识自然与人之复合影响下的全球性的演化,就必定要对地球深部至浅部的四个圈层的复合演化作深入研究,以提供保证人类合理开发与提高地区性及全球性地质—生态环境的理论依据。其中,研究水文地质环境的全球性与区域性的由地球深部至太空的演化规律,探索人工控制其优化发展的途径,将是最为重要与迫切的任务。

      4) 地质生态环境防灾兴利方面综合研究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除了上述 3 项有关研究工作之外,卢耀如院士尚较多注意到地质—生态环境质量、演化,以及防灾兴利方面的综合研究,并出版了不少论著。

 5)突然性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决策意见。
  在这阶段,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卢耀如院士也参加一些调查,提出意见供有关领导及工程建设部门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下面例举两个事件:

①、巫山危岩体灾害。
  1999 年 7 月中旬,四川巫山县望霞乡桐心村的危岩崩塌,惊动了国务院的领导,由媒体报导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中央有关领导作了指示,由国土资源牵头,和水利部等系统共组专家,赴现场调查提出解决危岩防治方案和应急措施,当时专家组由孙文盛副部长带领,卢耀如和其他专家通过现象调查,分析危岩形变,水文地质情况后,做出了正确判断。
  那时,许多报纸用大标题报导:“险情,巫峡大裂缝”,“险情,巫峡向长江大倾斜”,“巫山将有大至暴雨,危岩防灾更加紧急”,网上也有不少危急的报导。当时认为有 400 万立方米的危岩将滑塌,推动下面向家湾 2000 万立方米的古滑坡,长江将被堵塞,并将危及巫山几十万的人民生命财产,国内外许多旅游团也退团。通过调查后,卢耀如院士从科学依据出发,代表专家组向媒体各界及时发表意见,如北京晚报( 1999 年 7 月 27 日)登载:“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向社会郑重宣布:发生在巫峡北岸巫山县望霞乡桐心村正岩的危岩整体崩塌的可能性不大”,“近期危岩体整体崩塌阻隔长江的可能性不大”,但卢耀如还指出少量几万立方米的崩塌是可能的,因此也提出了治理的方法,北京晚报用“专家为巫峡危岩会诊后开出‘处方',压脚捆腰难奏效,唯一出路是砍头”为通栏标题,并报导:“卢院士说,如今治理山体滑坡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有‘砍头'、‘压脚'、‘捆腰'。‘砍头'就是用爆破手段炸掉危岩的上部以减少其自身的重量;‘压脚'就是将滑坡山体的上部拿掉堆在山脚,以加大其阻力;‘捆腰'就是利用打锚桩、灌浆、回填等手段锁定下滑山体。卢院士代表专家组的发言,通过媒体传播,稳定了当时的局势。后来有关重要领导对卢耀如院士说:“这次你立了一功”。后来香港《文汇报》于 2001 年 2 月 12 日在“中华风采之风流人物”这一栏,用全版报导卢耀如的成就中,也报道这件事。卢耀如认为这是专家组共有的结论,但他作为院士、调查组首席专家,他就要肩负责任作出科学的论断。参加这次调查的领导和专家,还有李烈荣、殷跃平、郭希哲等。
  卢耀如对此还向媒体指出:希望媒体多报导宣传,不要不科学地对煤炭资源乱挖滥采,巫山这次危岩和长江三峡其他地区边坡灾害,多与滥挖煤炭有关;希望有关部门都算一下,滥挖煤炭的收益,比破坏环境诱发灾害后造成损失及治理费用,那个更大?”为此灾害事件,卢耀如还提出工程院院士建议:《建立地质灾害快速反应机制以保障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建议中指出: 1 、地质灾害是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是重要诱发的因素; 2 、地质灾害多数是可以防治的,也取得显著成效; 3 、建立地质灾害快速反应机制的重要性(第 1 、建立群众性灾害预报的基础,第 2 、分级快速处理地质灾害的机制,第 3 、建立有关地质灾害的信息网络系统); 4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第 1 、加强地质灾害的全国立法,是减少灾害的前提,第 2 、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公益基金,第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科学研究)。

②、武隆边坡滑塌灾害。
  2001 年 5 月 1 日晚 8 时 30 分,重庆市武隆县乌江北岸城区巷口镇仙女路发生边坡滑塌的地质灾害,发生的 1.5 万的滑塌岩体推毁并掩埋一座于 2000 年 3 月才完工的 9 层砖混结构的楼房,造成 79 人死亡, 7 人受伤的惨难灾害。刚发生不久,情况尚不明,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卢耀如院士作为国务院派出的调查组的首席科学家,通过调查后,强调是人工两次削坡引起的。当时卢耀如就写出《对武隆县滑坡的看法与认识》,文中指出“发生的滑坡,应当是属于人工陡高边坡的滑塌性质”,在分析了造成滑塌的地质基础与人工破坏而诱发滑塌灾害的机理后,指出:“滑塌地带地质构造使整体破碎,具有危险结构面(体),人工两次削坡,开挖,加大了急剧释荷作用,也增加了破坏岩体的结构稳定性。人工采取的挡墙措施是不力的,高度不够,强度不够,没有排水措施,因而不能起挡滑、护坡作用。因此,在 3 个月干旱之后,又连续阴雨,使裂隙、软弱层中泥化物起润滑作用,而导致塌陷灾害的发生”。卢文中所下的人工滑塌成因的结论,为国务院后来处理该事件所采用。武隆灾害事件对重庆三峡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防治人工建设诱发地质灾害,起了很好的警钟作用。
  为此事件,卢耀如提出了另一工程院院士建议《保障西部大开发,防治人工诱发地质灾害——从武隆人工陡高边坡滑塌灾难谈起》( 2001 年 5 月 25 日)。建议中指出:一、西部是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大开发中要防治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二、防治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几项措施建议: 1 、严格立法、执法,明确职责,地质条件不是人工诱发灾害的挡箭牌, 2 、保护环境、防治灾害,应是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 3 、加强大工程有关保护环境、防治诱发灾害的审核与监督, 4 、大力整顿小型开发工程,合理布置小城镇的建设, 5 、加速全面建立地质灾害快速反应机制,保障西部大开发;三、西部大开发中,应加大公益性保护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的资金投入。
  这次国务院调查由蒋承菘副部长为组长,成员尚有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建筑业协会等金德钧、马毅、姜建军、殷跃平、刘云昌、段永升、阎志壮、丁传波、吴松勤、姚叉川等领导与专家。

11.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在外讲学
  于 1988 年参加了在桂林召开《第 21 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大会》上,卢耀如作了主旨报告,受到国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卢耀如作为专家、教授,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1)在国外及港台地区参加国际会议
  于 1990 年 10 月参加在土耳其召开的“岩溶地区水文地质作用”学术讨论会,作了学术报告,于 1990 年也向在瑞士召开的“第 22 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大会”上,就“岩溶山区的水资源”这一议题提出了论文。 1991 年,参加“北京地质灾害国际学术会议”。在 1992 年,参加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岩溶学术讨论会”, 1993 年 8 月参加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地貌大会”及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 11 届国际洞穴大会”。 1995 年 1 月参加在香港召开的“亚太地质环境演化学术讨论会”。
  在 1996 年于中国召开的“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卢耀如提出了多篇论文。并在大会上主持了水文地质学术讨论会。
  1998 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持召开的“地下水国际学术会议”; 2000 年 5 月参加在香港召开的“国际边坡灾害学术研讨会”; 2000 年 8 月参加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球科学讨论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庐召开的“第 31 届国际地质大会”; 2000 年 10 月参加在土耳其召开的“国际岩溶水文环境学术研讨会”; 2001 年在北京作为组委会主席,成功地主持了“第一届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会上卢耀如作了重要报告,并建议向 6 位对岩溶研究及国际合作作出贡献的专家授予奖励。 2001 年 12 月,尚在香港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球科学研讨会”。 2002 年 9 月赴西班牙参加岩溶国际学术会议。这阶段卢耀如提出并出版了相应的成果。

        2)在国外及港台地区讲学
  这段期间,卢耀如院士结合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尚应邀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1992 年 8 — 9 月,应邀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和阿肯色大学讲学, 1993 年 8 — 9 月在加拿大不列颠 - 哥伦比亚大学讲学。 1994 年 5 — 6 月在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中央大学、成功大学、海洋研究所、中兴公司等单位讲学, 1995 年 11 月在香港大学讲学; 1996 年 9 月在英国地质调查所和诺丁汉大学讲学; 2001 年 9 月于香港地区,在香港大学、香港土木署和香港工程师协会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涉及到岩溶发育规律、岩溶作用机理、岩溶水动力特征、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生态环境演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应、岩溶图系编制等等方面内容。在美国讲学期间,当地报刊有的作了报导。在台湾讲学时,台湾《民生日报》曾作了两次报导,一次用半版篇幅介绍卢耀如在岩溶方面的成就。在香港讲学,香港工程师协会尚将卢耀如讲学内容予以陈列展出。在台湾讲学时,尚指导进行隧洞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勘测研究,及有关环境地质的评价,并对台湾地区合理调蓄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地下水库,提出了建议。 2002 年,台湾干旱严重,卢耀如应邀在中央电视台 4 频道对台及海外的有关台湾干旱的节目中,又强调了这个建议。

        3)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于 1996 年应英国地质调查所的邀请,卢耀如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曾参加中英合作研究“石膏岩溶及其灾害”。在中国研究了山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石膏岩溶,在英国研究了英国中部及西北部地区的石膏岩溶。通过合作研究,在有关国际会议及专门性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参加合作研究人员有:张风歧、王贵喜、葛文彬、韩至钧、孙允中、幸访明等。
  为了深入开展合作研究,于 1999 — 2001 年,卢耀如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负责进行了“硫酸盐岩溶发育机理与环境效应研究”,参加本项研究有张凤娥、阎宝瑞、张锡根、齐继祥、郭秀红等。研究工作中还开展了有关温度、水质、流态等因素对硫酸盐岩溶蚀机理的实验,以及生物岩溶作用的试验研究。。一篇英文成果在 2000 年土耳岩溶国际讨论会上作了交流,即将由美国一学术刊物出版,尚出版两篇中文成果。

12 .西部和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已是世界性问题。我国水资源是匮乏的,特别是干旱、半干旱的华北及西北地区。西部地区虽然水资源较丰富,但山区特别是岩溶山区地表却是经常干旱的。中国工程院于 1999 年— 2001 年,进行“中国可持续发水资源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继该课题由钱正英、张光斗为课题组长,卢耀如院士于课题刚开始时为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题的组长, ( 任继舟院士为副组长 ) 负责调查研究中国南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湘西及鄂西等地,和北方河北、山西、山东和北京等地区岩溶地区水资源。参加研究工作有各地有关地矿、水利以及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主要有:李烈荣、林仁惠、刘福灿、耿弘、光耀华、葛文彬、李兴中、范相德、程伯禹、杨顺泉、贺可强、姚春梅、孙继朝、陈鸿汉等。
  研究工作中提出:《中国南北方主要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而后正值西部大开发开始,在这水资源大咨询课题中,卢耀如院士又担任“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题组长,并为整个课题的综合组成员。大课题的水资源综合报告中,包括了卢耀如院士负责的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部分成果。针对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藏)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地下水中包括孔隙性地下水、裂隙性地下水和岩溶地下水),在其报告中强调今后开发西南地区水资源的几个重要的对策。即: ① 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防治石漠化与减轻自然灾害;② 实施水利扶贫工程,促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③大力开发西部水电能源,西电东送;④ 大中小型水利设设施结合,以小型为主;⑤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综合防治污染;⑥ 从水资源条件出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西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总结,为近四十万的论著。除了综合论述关键的问题之外,还对各省(市、区)的水资源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与探索。在综合报告中,只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藏五个省(市、区),而在详细的论著中,增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后来广西也包括在西部大开发的 12 个省(市、区)之中。
  《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的成果,受到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认识已被采用并体现在国家“十五”规划及各地有关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国务院温家宝副总理为这成果作了序。
  在这项成功的研究工作基础上,中国工程院又组织进行了《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该课题由钱正英院士为组长,沈国舫院士、潘家铮院士为副组长,卢耀如院士为该课题的综合组成员,并担任其中工矿用水研究组的顾问和历史地质研究组的专家。卢耀如和刘少玉、陈宗宇、张兆吉和许广明合作,提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
  2001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卢耀如《岩溶一奇峰异洞的世界》,这是院士科普丛书之一,由江泽民主席统一作序。
  由于卢耀如在岩溶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作出的贡献,1999 年由国务院温家宝副总理授予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 卢院士主要论著


卢耀如, 1958 ,略论喀斯特 ---- 读“六郎洞喀斯特的水源问题”一文随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17 ~ 21 。
卢耀如, 1959a, 官厅水库矽质石灰岩内喀斯特发育的规律性及其工程地质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1)123 ~ 153 。
卢耀如, 1959b ,对三峡南津关坝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初步认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3):15 ~ 18 。
卢耀如, 1962 ,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编:全国喀斯特研会议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 92 ~ 100 。
卢耀如, 1965 ,中国南方喀斯特发育基本规律的初步研究。地质学报, 45(1) : 108 ~ 128.
卢耀如、赵成梁、刘福灿, 1966 ,初论喀斯特作用过程及其类型。第一届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编,第二辑 ( 喀斯特问题专辑 ) 。中国工业出版社。 1 ~ 28.

在 1966 年“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卢耀如为首提出了两篇重要研究成果:

  1. 卢耀如、杰显义、赵成梁、刘福灿, 1966 ,紧密褶皱地区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研究;

  2. 卢耀如、戴莺、贾温茹, 1966 ,水溶液性质及温度对可溶性矿物和岩石溶解度的影响问题的初步讨论。

因 10 年动乱,使这次学术会议成果未能出版面世。

卢耀如, 1982a ,略论岩溶 ( 喀斯特 ) 及其研究方向。自然辩证法通讯, 4 (1) : 5 ~ 7 。
卢耀如, 1982b ,岩溶地区主要水利工程地质问题与水库类型及其防渗处理途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15 ~ 21 。
卢耀如, 1985a ,关于岩溶 ( 喀斯特 ) 地区水资源类型及其综合开发治理的探讨。中国岩溶, (1 ~ 2) : 1 ~ 13 。
卢耀如, 1985b ,中国喀斯特及其若干水文地质特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 6 ,为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地质出版社。 13 ~ 30 。
卢耀如, 1986a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模式。地理研究, 5 (4) : 25 ~ 34 。
卢耀如, 1988a ,中国岩溶地区水文环境与水资源模式。中国岩溶, 7 (3) : 193 ~ 198 。
卢耀如, 1988b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建设一些环境地质问题的探讨。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000 ~ 1006 。

这时期卢耀如还参加 1985 年在英国蒙恰斯特( Manchester )召开“第一届国际地貌大会”, 1987 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地区海岸带都市地质环境研讨会”和 1988 年在中国桂林召开的“第 21 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会议”,并向 1986 年在西班牙巴塞洛那 (Barcelona) 召开的“第 9 届国际洞穴大会”,提出了论文。正式出版的有:

  1. Lu Yaoru, 1986a, The distribution and basic features of caves in China .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 Barcelona , Spain . Vol. I: 214 ~ 217.

  2. Lu Yaoru, 1986b, Process of karst caverns' development and three phrases' flow.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 Barcelona , Spain . Vol. I: 273 ~ 276.

  3. Lu Yaoru, 1987a, Karst geomorp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types in China . International Geomorphology 1986 Part Ⅱ . John Wiley & Sons Ltd., 1077 ~ 1092.

  4. Lu Yaoru, 1987b, Water resources in karst regions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and harnessing. International Geornorphology 1986 Part Ⅱ . John Wiley & sons Ltd.,1151 ~ 1167.

  5. Lu Yaoru, 1988, Hydroge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water resources patterns in China . Proceedings of the IAH 21st Congress. Karst Hydrogeology and Karst.Environment Protection, Part Ⅰ .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 China . 64 ~ 75.


The following paper been printed as a single volume to distribute in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Meeting cum Workshop on the Urban Geology of Coastal Area is :

  1. Lu Yaoru, 1987c, The basic features of coastal karst in China . For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meeting cum workshop on the urban geology of coastal area. Organized jointly by the Mineral Resources Section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Division of ESCAP and the Ministry of Geology & Mineral Resources of China.


卢耀如, 1990 ,喀斯特洞穴发育过程与三相流。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喀斯特地貌与洞穴研究)编辑组:喀斯特地貌与洞穴研究。科学出版社。 145-146 。
卢耀如, 1991 ,论地质—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方向。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编:环境地质研究。地震出版社。 13-24 。
卢耀如, 1993a ,喀斯特为主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判—中国南方几省(区)为例。宋林华、丁怀元主编:喀斯特景观与洞六旅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6-64 。
卢耀如, 1993b ,南方岩溶山区的基本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途径的研究。见:赵延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九十年代发展战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31-456 。
卢耀如, 1993c ,江河流域综合治理要重视地质环境效应——从淮河、太湖 1991 年水灾谈起。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4 ( 1 ): 84 — 86 。
卢耀如, 1998a ,长江三峡及其上游岩溶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工程效应研究。见:李振声主编,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84 — 184 。
卢耀如, 1998b ,长江全流域国土地质—生态环境有待进行综合治理,环境保护, 252 ( 10 ): 8 — 9 。
卢耀如, 1998c ,国土地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黄河与长江流域防灾兴利途径讨论。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9 : 91 — 99 。
卢耀如, 1998d ,长江流域国土地质—生态环境与洞庭湖综合治理的探讨。湖南地质 17 ( 4 ): 218 — 220 。
卢耀如, 2000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见: 1999/2000 中国科学技术前沿,中国工程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35 — 678 。
Lu Yaoru, 1990a, Assessment of the exploi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mountain regions of China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ointly Convened with IAHS on Water Resources in Mountainous Regions, Lausanne, Switzerland 22(Part 1 — 2):1068-1075.
Lu Yaoru 1990b, Artifici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hydrogeological evolutions in some karst regions of 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Field Seminar of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in Karst Terrance. Turkey 99-100.
Lu Yaoru, 1991, The features of go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ways for their researches, preventions and treatments. Geological Hazards. Proceedings of Beijing lnternational Symposium , 676-680.
Lu Yaoru 1993a, Efferts of hydroge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elective karst regions of China . IAHS Publication NO.207.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in Karst Terranse, 15-24.
Lu Yaoru, 1993b, Features and geologic ecologic environment and cave patterns. Proceedings of X1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 Beijing , China ,19-20.
Lu Yaoru,1993c, Evaluation of cave activity for use in karst forecasting. Proceedings of X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 Beijing,China,169 — 171.
Lu Yaoru 1993d, Comparative researches on evolutions of karst environment in main constructing regions in China (abstract). Third lnternational Geomorphology Conference, Programme with Abstracts, Hamilton , Ontario , Canada ,189.
Lu Yaoru 1993e, Int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enrironmental maps in the principle karst regions of south China (abstract). Third International Geomorphology Conference, Programme with Abstracts, Hamilton , Ontario , Canada , 189
Lu Yaoru & Duan Guangiie. 1997, Afificially induced hydrogeological effects and their impact of environments on karst of North and South China . In: Fei Jin and Krothe N.C (eds ), Hydroge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30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VSP.22:113-120.
Lu Yaoru, Tong Guoban, Guo Yonghai, Zhang Feng'e, Yang Lijuan, 1997,Geological environment types and qualities and prediction on their evolution in 21 St Century in China. In: Geosciencse and Hunan survival, Environment,Natural hazards,Global change, Proceedings of the 30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Beijing , China , Vol. 2&3 VSP UTRECHT, the Netherland, 117-113.
Lu Yaoru, 2001,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prevention of geohazards in karst reg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75(3): 239 ~ 248.
Lu Yaoru and Cooper, A. H. 1997. Gypsum geohazard in China . In: Barry F. Beck & J. Brad Stephenson (eds): Environment in Karst Terrane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 Impacts in Karst Terranes. A.A.Balkema /Rotterdam/Brookfield.117-126 。
Lu Yaoru and Anthony H.Cooper, 1996, Gypsum karst in Chin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 Vol.25(3-4):297-307.
张凤娥,卢耀如, 2001 ,硫酸盐岩溶蚀机理实验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28(5): 12 ~ 16.
卢耀如,张凤娥,阎宝瑞,郭秀红, 2002 ,硫酸盐岩岩溶发育机理与有关地质环境效应 . 地球学报, 23(1): 1 ~ 6.


  • 卢院士难忘的二三事


在卢耀如院士的经历中,有许多事情使他难以忘怀,有亲情、也有难忘的友谊;有欢乐、也有沉重的苦难;有成功、也有深刻的教训。下面简单论述几件事情的经历。

1 、上大学学习地质之路
  福州曾两次陷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 , 卢耀如曾辍学一年 , 后允许插班半年,所以变为春季班 . 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升入英华中学高中部。他每学期都以优秀成绩,列在前 5 名之内,得到奖学金。当时清华大学航空系沈元教授回福州探望母病,北平解放后难以返清华,就在母校英华中学教书。卢耀如数理化成绩好,沈先生曾单独三次对他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马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并问:“你敢不敢去摘这明珠?”
  卢耀如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未能与一些同学即北上求学,是否先工作一段时间,征求沈元先生的意见,沈先生说:“好啊,工作一段再升学,理解力更好。”于是他经推荐选择在南台学联(即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州市工作委员会南台办事处)工作。不觉 6 个月过去了,华北高等学校在福州招生,他回英华中学看到低一班的同学都在备考,在楼梯边见到陈景润,陈对卢说:“我在家备课。”卢心动了,他想自己功课好,升大学为科学技术而贡献是他的宿愿,于是申请升学。离高考只有 12 天了,终于得到了批准。李清藻同志代表组织对他说:“新中国需要技术干部,你功课好,组织支持你考大学。”当时考大学,等于脱离了革命工作。
  只有 11 天了,卢耀如就借在英华高中部宿舍日以继夜复习,他深信会考上大学,而且抱非清华不读的理想。他废寝忘食地日夜复习,天气闷热,临考卢耀如病了,失眠、扁桃腺出血,自幼相处的堂弟那时肺病大吐血,他以为也是肺病,脸也肿了。这时身体不好的他不禁想到如考不上大学,再回学联工作也没面子,呆在家更无出路,思想上有了包袱。这样,思想上太紧张,考时精神恍惚,出现不应有失误,结果成绩不理想。报纸发榜时,列在“下列考生成绩尚可,但所填系科无法安插”这栏,需重填志愿,他入清华大学数学系、物理系的愿望落空了。经与招生委员会联系,可先上北京填志愿。但旅费在哪里?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南台学联曾丽黎和黄民同志来他家,送来同志们当月津贴(供给制每人每月是 1 — 2 万元),及卖掉生产蔬菜的钱,约 30 万元(当时 1 万元,币制改革后为 1 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卢耀如噙着泪水,收了大家的钱,心中默默发下誓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为新中国建设和科技事业作出贡献,以报答组织上和同志们。
  到了北京入清华园,卢放弃上其他大学理工科的选择,而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想入学后再转系,于是他就选修了为物理系学生开的物理课,为数学系学生开的微积分学,还选修了其他的理工科课程。一天地质系主任袁复礼教授对他说:“卢耀如,地质人才缺乏,国家急需,你不要想转系”,这样,卢耀如就走上了学地质之路。

2 、淮河实习与姜达权先生教诲
  1951 年淮河发生大水灾,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受清华大学指派,卢耀如带领田开铭、钱学溥和余也果(女)三位同学,一起奔赵淮河。车未到信阳时,卢耀如和另一同学在餐车上用早点,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来到卢面前,看了一下“清华大学”的校徽后,自我介绍说:“我叫姜达叔,你是清华大学卢耀如老弟吧!”卢赶紧握着他的手说:“是的,姜工程师先生。”他们以前没见过面,按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后建为地质部)安排,在去武汉那趟车上到达信阳站之前碰面,这可不是秘密地下工作的接头。他们四位同学听姜工程师的讲授、安排进行野外调查,有时男同学一人一条路线调查。姜工程师也讲自己的经历,对比了新旧进行地质工作的差异,生动地教诲卢等四位同学,应更好地为新中国地质工作而献身。短暂的两个月野外实习,却给卢耀如很大的锻炼和提高。首次系统地知道了工程地质工作的内涵,如何开展野外实习,如何编写工程地质报告。卢耀如负责写的一份地质报告《关于淮河大坡岭水库的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后来仍一直保留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内。姜达叔工程师给他的教诲,他一直铭记在心。后来在卢耀如担任班上团支部宣传委员时,写了一首集体朗诵的诗歌中,也曾把姜工程师在旧社会做地质工作时的艰难,做了一番描述,至今仍在其记录本中。

3 、离开大学走上工作岗位的难忘岁月
  1953 年 9 月,卢耀如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提前毕业。于 1952 年暑假淮河回来,清华大学地质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等几所院校的地质系合并,共建了北京地质学院。卢耀如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一年,收获很大。那时 1952 年和 1953 年,全国理工科大学生都提前毕业,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
  快毕业了,正好电影制片厂要拍摄反映地质工作的电影《深山探宝》,摄制人员需要一些镜头,反映地质院校毕业生打起背包、走出校门的情景。卢耀如担任班团支部宣传委员,学校就派他带领几十个同学拍这些镜头。当时,先拍摄在沙滩地质馆屋顶上打起背包的镜头,接着又拍下了他们背着背包走出沙滩大门的镜头。后来,在电影中都采用了。这部电影中还配上佟志贤作词的《勘探队员之歌》,这支歌曾鼓励着几代的建设尖兵,奔向野外,为寻找宝藏,为工程建设,而立下了丰功伟绩。特别是,卢耀如他们参加拍摄走出校门的镜头,虽然是为电影,实际上也是真实的经历的写照,所以当唱起“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丰富的矿藏”的时候,心中更回忆起充满着激动人心的早已逝去的青春岁月。但当唱起这首歌,想起打好背包,走出校门的情景,卢耀如心中却是感叹万千。卢耀如曾代表毕业班同学,在有何长工副部长、刘型院长参加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热情的誓言。在 1953 年初秋的一个夜晚,在地质部的迎新会上,刘杰副部长致欢迎词,卢耀如也代表新分配来地质部的大学生致了感谢词,表示了为新中国的地质工作和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决心。
  2002 年,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建校 50 周年的有关校史的光盘中,收录了卢耀如和其他同学走出校门的电影中片段镜头,有几位女同学先走出来,而后是卢耀如,第三位男生就是现在的李廷栋院士,令人不禁感叹。当年的小青年,如今已是年过 7 旬鬓发斑白的老头了。虽然几十年来做了些贡献,成为院士,但与刚出学校时誓言相对照,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卢耀如内心中仍深感到自己贡献还是太少了,太少了。

4 、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师长——胡海涛先生的教导
  卢耀如毕业后分配到地质部,在当时部址北京西四兵马司呆了一段时间,卢耀如被分配到地质部东北工程地质队,在队长胡海涛老师带领之下,开始为奔赴野外工作而准备。胡先生那时不到 30 岁,高涨的热情还胜过新到的大学生。由于工作较紧急,于 11 月中旬仍奔赴东北吉林浑江,那里已是冰天雪地,温度可达 -35 ℃。他们扛着扫把,上山作调查,扫把的作用在于扫除山坡上积雪,寻找露头。卢耀如第一次见到这么厚的积雪,雪的厚度可达膝盖以上。虽然天气严寒,但在胡海涛老师带领之下,他们的心是热呼呼的。上山时为了方便,卢耀如不穿皮大衣,只穿棉袄。在东北的野外调查近 2 个月,当时还有来自云南及东北水利部门的水利、土工方面年轻技术干部和新招收的学员随队学习,卢耀如负责讲授水文地质课。
  在东北工程地质队胡海涛先生以身作则,带领卢耀如等年轻地质人员,教导他们如何编设计、如何收集分析资料、如何安排及进行野外调查,胡海涛老师对构造、古生物有深厚的基础,特别是如何调查、判别、分析地质构造,如果从构造基础分析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给卢耀如以很好的指导。在东北一段时间,卢耀如得到很好锻炼,是胡海涛队长,给了他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课。也是卢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位老师。
  此后,卢耀如有多次得到胡海涛老师的教诲与合作,如 1958 — 1961 年,胡海涛兼任三峡队副总工程师(无正总工程师),卢耀如负责南津关坝区勘测研究工作,仍受胡海涛副总的指导; 1961 年— 1965 年,胡海涛为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技术负责人,卢耀如作为该所的研究室技术负责人,也仍受胡海涛老师指导; 1973 年— 1974 年初,卢耀如随同胡海涛先生共作为水利部指定的高级专家,赵阿乐巴尼亚解决边坡稳定性难题,卢耀如也从胡海涛老师处学习很多。卢耀如和胡海涛老师间,也有学术上的争论,这是正常的,他们之中存在着深厚的师生与同志之情。
  特别是,由于受十年动乱之影响,当卢耀仍处困难境地时,胡海涛老师予以大力支持, 1995 年胡海涛院士和常印佛院士联合推荐卢耀如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于 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与胡海涛老师长期培养、支持、是分不开的。胡海涛院士和常印佛院士对卢耀如的支持,他是永记于怀的。遗憾的是,胡海涛先生过早地离开,卢耀如心中永远铭记胡海涛老师的教导与培育之恩。

5 、坚强靠山与良师盆友——谷德振先生
  卢耀如于 1954 年跟随苏联专家马舒可夫家习时,谷德振先生负责长江大桥的勘测工作,在地质部及铁道部开会及大桥工地上,谷德振先生的科学严谨的作用,就使卢耀如得到重陶。 1955 年卢耀如任淮河工程地质队队长,率队赴郏县刚开始工作时,谷先生作为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的技术领导,曾亲到工地对卢的勘测工作予以审查,对该项工作起很大的指导作用。 1956 年卢耀如负责官厅水库渗漏与塌陷调查时,谷德振先生作为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曾去官厅现场考察,并审核他的设计。卢耀如当时心中还是没底,深感责任之重大。他心中觉得很矛盾:一方面作为刚出大学门二年半的年青人,有机会担负周总理关注而涉及北京地区安危的勘测重任,深感到光荣,确是会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遇;但是另一方面又顾虑自己经历不多,万一没做好工作,或出什么差错,那造成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所以,在谷德振先生面前,卢请谷先生在官厅多呆些时日,以帮他挑起这重担。当时三峡任务也很急,谷先生要去三峡,谷先生鼓励卢说:“你在新安江、淮河干得不错,你大胆去干,有什么事我再来。”有了谷先生这话给撑腰壮胆,使卢在实际官厅调查研究工作中,有了坚强的靠山,工作中卢耀如也得到了锻炼成长。当结束了官厅工作,最后向水利部党组汇极时,由谷德振先生带着卢耀如前往,卢在许多资料及百多张成果图中,只带了两张向水利部领导展示,简短汇报官厅水库渗漏与塌陷的机理与处理方案后,由谷德振先生最后发言拍板,对这成果予以肯定与赞扬,卢的汇报立即为水利部领导及水利专家们所接受。这项工作,使年青的卢耀如深感到老一辈专家在其锻炼成长中,所起的鼓励与靠山的重要作用。
  后来卢耀如负责长江三峡南津关坝区的勘测研究工作,谷德振先生已不在地质部兼职,但他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在开展长江三峡的大规模科学研究工作中,仍担负指导之责。谷德振先生也曾到南津关现场。有一次卢和谷先生一齐由宜昌乘客轮去三斗坪讨论两坝区的比较问题,卢在轮船边沿因太困,也就睡着了,隐藏着被颠落入长江急流中的危险。谷德振先生在他身旁看护着他睡觉,不忍心叫醒他。卢醒来时谷先生说:“你太累了,睡一会也好,有危险时我会叫你,会照顾你,所以就让你睡一会儿”,卢当时深感老一辈地质学家是当时年轻的他的技术上的靠山,又是他生活和工作上的保护者。
  在川汉线考查时,谷德振先生为技术上的领导,也给卢耀如许多支持与指导。在 1961 年初,张更生所长、谷德振先生、王大纯先生和卢耀如曾赴黄河龙门考察,回来不久卢得浮肿病,身体极度虚弱。有一天,谷先生和张更先生所长来到机关内简易病房,谷先生对卢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在广西召开喀斯特会议,你去做一个重点报告,,卢说:“我现在身体这样,走不了”,谷先生关怀地说:“我和张所长说了,给你买软卧去南宁,在会上可充分休息,也增加些营养”。卢后来去南宁做了‘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的研究”报告后,得到好评,会上谷先生也想方设法让卢住单间,吃好些,以调养身体。卢对谷先生的关怀,真是深感到良师益友的帮助。

6 、开拓喀斯特研究与“喀斯特卢”誉称
  1954 年,卢耀如被指定跟随苏联专家马舒可夫学习时,卢也经常是出门有小车,住高级馆店,参加盛宴。但卢深感到不舒服。有一次出差上海,上海市有关领导为新安江水电站早日向上海供电,接见了张更生副局长和马舒可夫专家,卢是随行的唯一科技人员。晚宴后,给卢一个单间。卢睡在当时上海最有名国际饭店的西梦思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只得拿下床单睡在地板上。后来同学钱学溥知道了,开玩笑说:“卢佬佬住国际饭店”,也成为一个笑料。但卢耀如觉得睡地板还是对自己一个磨炼,不要贪图安逸享受。后来,他主动提出去野外队锻炼,睡老乡门板当床,也比睡西梦思床睡得香。
  卢耀如坚信在实践中可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后来,由于新安江水库、官万水库和长江三峡的勘测研究都是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工作,于是卢耀如就坚定了研究“喀斯特”为主的方向。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任美锷院士先生,于 1959 年就邀请卢耀如到南京讲学,并称赞卢开辟了在水文地质中研究喀斯特的方向。
  1956 年苏联专家索科洛夫就来中国,卢向他汇报官厅水库喀斯特渗漏问题,给索科洛夫留下很好的印象。 1960 年索科洛夫应水利部邀请来华帮助解决喀斯特坝区问题,主动提出要戴广秀、卢耀如陪同。在长江三峡、乌江渡等地,卢和索有不少学术争论,索科洛夫后来都同意卢意见。于国务院长江流域办公室林一山副主任的欢送宴会上,索科洛夫过谦地对林说:以后喀斯特坝区工程问题,不必请我,“喀斯特卢”这方面懂得比我多,他就可解决问题”。在北京张更生所长欢送索科洛夫教授宴会上,索科洛夫又称赞了卢。于是,后来“喀斯特卢”就传开,成为国内外对卢的誉称。

7 、救活老师,没救活同学,终身憾事
  卢耀如小时就喜欢游泳。于 1948 年 7 月英华中学一些进步师生在福州洪山桥举行夏令营,卢耀如也参加了。当时唱的歌是:“山那边啊好时光……”,为迎接美好的“明天”而举行的。一天大家去游泳,卢和几个水性好的同学,走到上游从洪山桥孔下快速穿过,感到非常痛快、舒畅,冲到桥下游一段后爬上岸,再走到上游往下冲。冲了几次,有一次刚冲出桥孔后,看到前面有两人原站在水中,水没到胸前,突然两人陷入水中而挣扎着,那是由于脚踏的沙层突然崩塌所致,卢见后拼力游泳向前,冲至一胖者跟前,马上挟着他右胳臂游几步,即可站立,之后又马上用自由游冲向正挣扎的一个瘦小身躯,卢游得太急加上急流的推力,使卢一下就撞到那瘦人身上,可能溺水人已近昏迷,下意识地抱住卢上身和两手臂,卢耀如当时还比较冷静,极力缩着身体往下滑,卢呛了几口水,挣脱出来后,再返身抓那瘦小个子的背部时,已抓不住了,几个浪就使瘦小个子淹没了。被卢和另一同学(在左侧)拖拉上来的胖者是教卢耀如那一班代数和物理的王世章老师,瘦小的是低一班同学,过三天在闽江口才发现那同学的尸体。王世章老师和卢目前仍有联系,王老师有时说:“你还是我救命恩人”。 卢耀如后悔没有救人经验,没能救活那位同学,一直感到遗憾!

8 、最大憾事不能侍奉母亲并为母送终
  卢耀如母亲洪如璋,曾读过私塾,记性好,经常阅读古典小说,被洪家视为才女。卢耀如 3 岁时就由母亲教学认字。他母亲极重视对卢的教育,卢 5 岁时,就送他去幼儿园读书。卢还记得他开始不愿去,是由上小学的表姊每日带他前往文山女子中学的附属幼儿园。他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对他后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卢耀如从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工资都寄回家,以供弟妹等上学,这样,卢耀如很长时间未能返回家乡。他母亲于 1964 年虽然也曾短暂在京呆过一段时间,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卢工作忙碌,也未能很好地伴奉母亲。不久十年动乱开始,卢耀如处境困难,也更不能返回家乡。直到 1981 年 11 月,卢耀如才回福州开会,见到已鬓发全白的母亲。会后在家住了三天,卢又赴外地调查。
  1983 年 9 月,卢母病重,他从北京返回福州,后来看到母亲有所好转,卢因许多急事,只好含泪离去。不久他母亲突然病危而逝,当时电讯不发达,只有靠电报。电报由福州—北京—昆明—桂林—贵阳—乌江渡转了许多地方,主要由有关地方部门收后又代转发,以追寻卢耀如的行踪。这一转就是四天多。卢耀如从乌江渡水库考察返回大坝的当天晚上才看到母亲病逝的电报,而第二天他还要负责作乌江渡地质工作的鉴定总结。那晚大家都去看电影,卢躺在床上极度伤悲流泪。后来水电科学院一个老总走进他的房间,站在他床前,他不明言安慰,可能是怕更触动卢的伤怀,只是淡淡地说:“你明天还得要做总结发言,地质工作要由你做总结,你最了解情况,大家都等待着”。这位老总他很策略,实际上就是含有这意思:“你不要太伤感了,你应当节哀,还是要以乌江渡工作主为,振作起来吧,准备明天发言。”。接到电报时卢已知回去福州来不及了,第二天做完总结再走,已 5 天了,到贵阳还要半天多汽车路程,而由贵阳到福州当时没有飞机,坐火车一转也要 4-5 天,所以就打一电报给弟妹,先办理好后事。那老总不冷、不热、不劝、不责的言语,其实真像一个强力镇定剂,使卢从极度悲痛之中又回到了现实。是啊!从 50 年代未到今日已 30 多年,自己一直关心的工程,应当有个答案,自己负责作总结,就是要负责对乌江渡地质条件的勘测和基础处理的效果作出科学论断。于是,卢耀如把眼泪流入肚内,又连夜写出乌江渡地质工作的鉴定总结。总结会后,在从乌江渡到贵阳汽车上,卢在不断伤心流泪。卢耀如先回北京处理些急事,于母亲逝世百日时,才回家祭奠母亲。现在卢耀如想起来,仍是很揪心,感到有负慈母培育之恩。这是他终身难忘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