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热点新闻

坚守专业初心的勘察领域企业家-访同济大学优秀校友、上勘集团董事长陈丽蓉

      人物小传:陈丽蓉,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现任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等荣誉。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8年,原名上海勘察院,该院参与了上海轨道交通、浦东国际机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重大工程项目,被誉为城市建设的“地下尖兵”。
 


      作为“对标争先”项目团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研究生第四、第十四党支部的代表前往上勘集团专程采访陈丽蓉董事长,受到了热情接待。采访过程中,陈董详细地讲述了自己从同济大学毕业之后一步步成长的经历。那是一个没有多少选择的年代,年轻人更多是被动接受着时代的安排,但从好的方面来说,那个年代极度渴求年轻人才,有一种催着人奋进的氛围。陈董娓娓道来的过去,宛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她在时代的大潮中把握机遇、自我奋斗,成就了如今的自己,她的故事令同学们倍受鼓舞。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陈丽蓉家在杨浦。考大学时,父亲让她填报了同济大学,因为离家近,只差200个门牌号。她是个听话的孩子,听话的孩子总是愿意接受长辈的安排。入门工程地质勘察这一行,其实着实是她的无奈之选,当初报考同济时,她的第一志愿是工程管理专业,填志愿时候老师叮嘱所有人勾选“愿意调剂”,她也没有例外,随后这一调剂,她就被调去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起先她并不热爱这个专业,但却并没有气馁,“我们班的女生都比较听话,既然学了,就认真学,成绩都还不错。”从此,她与这个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莘莘学子迎来了毕业季,陈丽蓉面临着工作分配上的抉择,班主任告诉她,可以去某设计院,这是一份好工作,坐办公室,不用经受日晒雨淋。这时,校门口偶遇导师费涵昌教授,教授一番话点醒了她,也改变了她的一生:“你学的是勘察专业,应该去上海勘察院,去勘察院你是当‘主角’的。”这一场命运的“错进错出”,让她不顾勘察院工作条件的艰苦,坚定地来到上勘集团的前身“上海勘察院”,成了一名基层岩土工程技术员。她当时也没想太多,学什么就认真学,干一行就爱一行。
 

“要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


      来到上海勘察院之后,陈丽蓉负责做一些与地基处理相关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她经常在工地跑来跑去,掌握现场的一手资料,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真正让陈丽蓉开始在单位里崭露头角的,是金山陈山码头两个五万立方米的油罐地基处理设计项目。当时的工程设计计算大都停留在手算的阶段,同事们每次进行计算时,都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从头计算,单调且重复。而陈丽蓉则用了一点“小聪明”。当时使用的计算机是PC1500计算机,陈丽蓉在计算机上编写了一个小程序,并设定好各种计算参数和公式,只需输入新的工程参数,很快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功将小程序运用到设计计算中后,同事们开始对陈丽蓉刮目相看,有时也找陈丽蓉帮忙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陈丽蓉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对陈丽蓉而言,技术就是生命。当了两年岩土工程师后,她被安排做团委书记。尽管这个岗位不是她的选择,但是三年团委书记经历提升了她组织、策划、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之后,陈丽蓉被安排做科技处副处长。这本来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可当了副处长没多久,陈丽蓉竟然选择了主动辞职回基层:“处里有很多前辈,我只有30岁,资历还浅,怎么能领导别人?”于是,她继续潜心在基层做技术积累实力。与此同时,她还回到同济大学,旁听在基坑设计方面的“竞争对手”唐忠德老师的课程,一边在课堂上埋头学,一边在工程上务实干。她的这些经历为她打下了扎实专业知识基础,她也评价这些经历对她的整个职业生涯十分宝贵。采访中,陈丽蓉对同学们说:“每个人的过往经历都是给自己的未来发展打基础。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学习、多实践,静下心来去沉淀”。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实力,她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岩土与地下空间综合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环境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市科委等相关科研攻关任务。
      金子总会发光,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陈丽蓉在基层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成功应聘了设计所所长一职。又过了几年,她先后担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前任院长退休之时,主动将带领公司继续发展的重担托付给了陈丽蓉。2013年,陈丽蓉正式成为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有了知识加能力,无论到哪,都是所有公司抢着要的人才。”这一点建议,是陈丽蓉董事长郑重送给所有还在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师弟师妹们的,“无论以后进入设计院、施工单位还是房地产行业工作,都要努力打好专业知识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价值,不会被轻易替代。”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自陈丽蓉从同济大学毕业后,上海勘察院的名称几经更迭,如今已成为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而陈丽蓉坚守在那里,三十几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在岩土工程师的岗位上为我国的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见证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进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无数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陈丽蓉和团队将丰富的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经验与精深的专业理论相结合,承担了上海陆家嘴半数以上超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与咨询服务,为浦东开发开放做出了贡献。在陈丽蓉初心不改、追求极致的改革精神的引领下,上勘集团先后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2017年获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认证AAA级,2020年通过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认证。目前,上勘集团已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市级项目50余项,专利200余项,标准规范100余部,优秀工程200余项,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可谓硕果累累。
      2018年,上勘集团与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地下空间风险研究中心”。地下工程的风险较上部工程的风险要大很多,而上勘集团62年来主要聚焦在工程的地下部分的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已形成良好人才梯队。上勘集团与同济合作成立“地下空间风险研究中心”,是为了结合各自优势,针对地下空间向深层和水平网络拓展发展的趋势,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采用“产、学、研、用”的一体化研发模式,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风险防控提供“高效、智能、可靠”的解决方案。
 

“未来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陈丽蓉用上勘集团的例子说明了人工智能在土木工程方向的巨大发展潜力。陈丽蓉说,当初设计院和上海地铁合作,院里研发的三维激光扫描车就是因为客户不断提新需求,倒逼他们越做越好。三维激光扫描车一开始只能在静止状态下进行收敛变形测量。当客户提出是否能实现移动测量后,研发团队又继续开展研究。如今,它能以每小时3—5公里的行进速度开展作业,效率比原来的人工方法提高了20倍,已累计完成了上海、南京等6个城市1000多公里的隧道结构数据采集。如今,设计院当初自主研发的“云图轨道交通监护数据管理系统”已为上海地铁运营监护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为隧道结构安全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管理和分析。
      当今世界的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而土木行业依旧采用传统设计工具和运营方法。人工智能与传统土木的结合,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深度学习辅助工程师进行设计与评估,让工程师如虎添翼。陈丽蓉董事长鼓励同学们在学好专业知识基础上,多学习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实践,争取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未来在土木工程行业取得创新性突破和成就。
 


      同济大学招生网站对地质工程专业的介绍中有12名杰出校友,其中8名毕业于1983年至1988年之间,他们或在北京、上海相关院所担任领导职务,或在国外做大学教授,陈丽蓉也是其中之一。正如陈董所言:“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时代,要感恩国家、回馈社会。”
      陈丽蓉的征程还在继续,她将带领团队继续奋斗,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更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