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聚云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86级硕士生、91级博士生,导师:赵锡宏教授)
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的恩师赵锡宏教授已经离开我们了,就在一年前我离开上海赴加拿大前,我去赵老师家与赵老师道别时,老师还不停地与我谈到他有关中英文专著的撰写计划,当时老师的喉咙虽然有点沙哑,但依然是那样孜孜不倦,依然是那样充满信心。老师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昨天。
我是1983年从同济大学工民建本科毕业的,然后留校到地基基础教研室工作,直至前年退休始终在同济。回首往事,赵老师对我来说,无论是在学业、教学、科研,还是在生活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我始终都得到了赵老师的悉心教导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师恩难忘。
一、赵老师在学术上对我的悉心指导
我留校的时候,当时赵老师还在国外,当赵老师从国外回来与我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清楚的记得那是在文远楼,赵老师与我谈话时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一扫我的紧张心理。当时我们教师收入的一部分是要靠我们教师自己承接的工程咨询项目来获得的,于是当时我们不少教师都将主要精力花在如何承接或参与工程咨询项目上,譬如试桩等,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也不例外,整天寻思着如何拉关系找任务,几乎天天往工地上跑。赵老师一眼就看出我当时的问题所在,于是赵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年轻人一定要在业务上不断进取,一定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要着眼未来”,并且要求我尽快报考他的硕士研究生,从那时起,我始终记住了赵老师的教诲,并将此作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就这样,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终于如愿考取了赵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赵老师不仅教授我有关行业最领先的专业知识,还强调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我的研究生论文全部都与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密切结合。在我顺利通过硕士研究生答辩的同时,赵老师又进一步要求我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于是我又报考成为赵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虽然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是在职攻读的,但是,赵老师丝毫没有放松对我的要求。譬如,对于集中力作用下的Mindlin公式,赵老师要求我将其推导成矩形面积等形式荷载下的Mindlin公式,这需要涉及到复杂积分等一系列数学工具,这对于我这个工民建毕业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不少难度,于是赵老师与我一起咨询了数学系老师,经过一个暑期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推导,于是赵老师又与我一起将我最终推导完成的一百多页手稿给数学系老师审核,这充分体现出赵老师对于学术的严谨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赵老师在业务上和政治上对我的无私帮助
赵老师不仅在学术上对我悉心指导,同时在教学等工作业务上也对我加以关心和培养。我当时是本科留校的,先要从助教做起,于是,赵老师要求我参加《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等他所有主讲的课程,并将他的讲义无私地与我分享,不仅如此,赵老师还想法设法培养我的上课能力,我当时只是助教,是无法独立主讲本科课程的,于是赵老师就安排我到南通职校去上《土力学》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独立讲课的锻炼,我的上课技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回到同济后,经过试讲,我即开始独立为本科生主讲《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了。赵老师不仅在教学上给我创造条件和机会,同时还鼓励我结合教学心得编写有关教材。2000年,由于教学需要,《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分成《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门课程,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教材,赵老师在与我交谈时多次提到,同济大学地基基础课程应该要有自己的教材。于是,我在赵老师等教研室老师的鼓励、帮助和指导下,我作为第一主编,先后编写出版了《土力学与土质学》、《基础工程设计原理》、《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岩土体测试技术》等10多本书和教材,其中有一本书为《桩基负摩擦力的试验模拟和计算应用》,是赵老师与我和我的博士生共同撰写的,赵老师不仅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共同作者的最后面,而且当获知出版社需要作者自己出一部分钱才能出版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几万元的积蓄作为出版基金,确实令我感动不已。其中有些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的教材。
赵老师同时还在政治思想上对我加以积极关心和帮助。我留校时还不是党员,赵老师一直要求我在政治上积极进取,要求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甚至我在南通上课时,也要求我与他保持思想沟通,在赵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在1986年入了党,赵老师就是其中的介绍人之一。
三、赵老师求真务实工作态度对我的激励和鞭策
赵老师长期来一直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参加我国多本规范的编制工作,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真三轴仪等试验仪器,参与金茂大厦、恒隆广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外环越江隧道、上海中心大厦等多个特大工程的合作科研任务,同时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上海市项目,在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基坑工程和损伤土力学等领域,对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赵老师特别重视现场实测,他经常教导我们说“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源泉,方法是工具,应用是目的”。赵老师要求我必须要注重科研与实践的相结合,我有幸参与了赵老师主持的几个工程实测项目,亲身领悟到了赵老师对于工作一丝不苟和兢兢业业的求实精神,无论是几十米深的超深基坑底部,还是几百米高的超高层顶部,赵老师都要亲自抵达测试仪器布置现场;无论是酷暑烈日,还是数九严寒,赵老师总是要亲自到工地现场指导工程实践;有好几次工程在外地,赵老师仍要坚持亲自前往外地工地现场。在对现场实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赵老师陆续出版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1层桩筏基础现场测试综合研究》等专著,其研究成果对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深深为赵老师的求实和敬业精神所感动和折服,同时也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十分的幸运和自豪。
四、赵老师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亦师亦友
我与赵老师都居住在同济新村,相隔不远,在新冠爆发前,我经常去赵老师家,赵老师有个非常温馨的家,师母是上海师大的教师,也特别和蔼可亲,每次去赵老师家,老师和师母都把我当他们自己的孩子看待,不仅给吃这吃那,同时临走时还会叫我带一点水果之类的东西给我父母。当我父母有时身体不适,一旦赵老师知道后,一定会带上水果去给我父母送去。赵老师也经常会在同济新村的工会与我见面,与我一起在同济新村聊聊天散散步;有几次我家的门铃铃响,一开门,发现赵老师已经在我家门口了,一个手拿着资料,另一个手则拄着拐杖,甚是令我感动。赵老师与我虽说是师生,但更像是知心的朋友和慈祥的父亲,我与赵老师在一起,无论是学术、科研,还是人生、思想,海阔天空,无话不说,但更多的还是讨论学术问题,赵老师与我可以说是亦师亦友。
赵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赵老师他严谨治学、无私奉献,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风范和精神将会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赵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