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耀如
男, 本科, 院士,教授, 博导
1931年5月生, 福建省福州市人
yrlu@tongji.edu.cn
021-65985200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200092
英文主页(Resume)
主要研究方向:
  • 教育经历
  • 卢耀如院士,1931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0年1月从福州私立鹤龄英华中学(高中部)毕业,随后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州市工作委员会南台办事处 ( 福州市南台学联 ) 工作,期间突击复习并带病参加高考,于1950年10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学习,1952年全国院校专业调整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学习,1953年8月应国家需要提前毕业。之后长期在生产和科研一线工作。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 年3月从中国地质科学院调入同济大学,现为同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著名的岩溶地质专家,由于在岩溶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被国内外学者誉称为“喀斯特卢( Karst Lu )”。
      卢院士从事岩溶及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实践与研究迄今已有50余载。在淮河、新安江、海河、长江、黄河、珠江及其它流域,曾负责及指导官厅、新安江、三峡(石灰岩坝区)、乌江渡等百多座大、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的勘测与研究工作;也为矿山、铁道、机场、码头以及城乡建设开展有关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结合工程建设的实践,系统研究岩溶发育规律及工程效应理论;长期致力于地质灾害防治,卓有成效;建立地质-生态环境的新理论,为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卢院士主持我国第一个岩溶研究室,并倡议建立岩溶地质研究所。曾任我援外大型水利工程的高级专家,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在欧美及港台地区讲学,主持了首届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已公开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出版论著和成果6部及一图系。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地质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入古稀之年的卢院士宝刀不老、壮志未酬,仍驰骋在教育科研一线。
      2003年7月,已在同济大学工作的 卢耀如院士针对上海地区建设工程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有关情况以书面形式向上海市领导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对此作了重要批示。
      2003年12月,由卢耀如院士提议的“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筹)”高级别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近20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院士、国务参事、校长、教授(研究员)等40余位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圆满成功。
      坦荡的胸怀,坚韧的意志,敬业的精神,且看卢院士于2002年底在中国工程院与中国文联书画艺术联谊会上,就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蓬席上见赠》,而作一首七律以表述其奋斗历程及心志:
            万山千水锦绣地,五十二年献心身。
            怀思默吟蜡蚕赋,道向力行地球人。
            层岭攀越千峰过,隐穴驚看异洞春。
            今朝盛世歌一曲,请眺前景更精神。

  • 工作经历
    1. 1931 年 5 月 22 日 ( 阴历四月初六,入大学时,不知阳历日子,就填为 5 月 1 日 ) 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

    2. 1935 年—1937 年 福州私立文山女子中学幼儿园学习。

    3. 1937 年 9月—1943 年 7 月 福州私立文山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学习。 ( 当时刚开始兼收少数男生 ) 。

    4. 1943 年 9 月—1947 年 1 月 福州市立初级中学 ( 大约于 1944 年 10 月~1945 年 4 月由于福州为日寇侵占,曾休学一年,后允许通过考试及格可跳班半年,所以于春季毕业 ) 。

    5. 1947 年 1 月—1950 年 1 月 福州私立鹤龄英华中学高中部学习。

    6. 1950 年 1 月—1950 年 7 月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州市工作委员会南台办事处 ( 福州市南台学联 ) 工作。

    7. 1950 年 10 月—1952 年 9 月 清华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

    8. 1950 年 9 月—1952 年 8 月 北京地质学院 ( 院校调整,由清华大学地质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为主组建新的地质专业高等学府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学习。

    9. 1953 年 8 月 提前毕业( 1952 年和 1953 年全国理工科学生都提前毕业)。

    10. 1953 年 9 月—1954 年 1 月 任地质部东北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组组长。

    11. 1954 年 3 月—1955 年 随同苏联专家马舒可夫学习,据卢耀如本人要求,仍去野外队兼职锻炼,编制仍属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处研究科。

    12. 1954 年 4 月—10 日 兼地质部新安江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组长,负责库区水文地质调查,调查新安江水库是否存在喀斯特渗漏问题,以及比较坝区 ( 一级及两级开发 ) 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13. 1954 年 11 月—1955 年 1 月 兼地质部准河工程地质队队长, ( 后与在安徽的工程地质队合并为 931 队,在河南的淮河工程地质队改为 931 队二分队,仍为队长 ) ,负责河南白龟山水库和郏县水库的勘测工作,该两水库主要有厚砂、卵石层,需重点调查有关渗漏的水文地质条件。

    14. 1956 年 3 月—1957 年 3 月 地质部、水利部和电力部三部合组的官厅水库地质研究队队长。官万水库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库容 20 10 8 m 3 , 1954 年建成后蓄水,于 1955 年即发生喀斯特渗漏与坝坡塌陷,威胁北京安全,由周恩来总理令地质部派人负责查明地质条件,部党组委派卢耀如负责查明,为工程处理提供地质上依据。

    15. 1956 年 6 月 新组建的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简称水文所),由当时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研究科、实验室及部分技术骨干调入组建而成。卢耀如也是筹备水文所的主要人员之一,他的职编制也转入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16. 1957 年 4 月—1961 年 3 月 1957 年为南津关研究组长, 1958 年初起兼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队南津关坝区技术负责人,负责石灰岩比较坝区的勘测研究工作,为三峡坝区选择提供主要的依据。

    17. 1961 年 4 月—1963 年 1 月 兼黄河龙门枢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队队长,研究坝区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18. 1963 年 3 月—1966 年 8 月 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喀斯特、矿床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动力学研究室技术负责人、副主任工程师;担任南方岩溶发育规律研究组负责人 .

    19. 1965 年 8 月—1966 年 1 月 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喀斯特研究队;考察了川汉铁路线后,筹备 1966 年 3 月在桂林召开《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会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20. 1966 年 6 月—1966 年 8 月 考察川汉铁路线后,国家科委定下“圆梁山遂道岩溶研究”课题,由卢耀如负责,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配合,以研究长 11km 的遂道中岩溶问题。

    21. 1966 年 8 月—1971 年 11 月 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一切研究工作。

    22. 1972 年 3 月—1973 年 2 月 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组长,据许杰副部长指定,为准备恢复我国在国际地科联的合法席位及参加国际地质大会,准备一篇论文,并准备编一《中国岩溶》图集。

    23. 1973 年 3 月—1974 年 1 月 受水利部指定,作为高级专家和姜国杰、胡海涛先生共赴阿尔巴尼亚,指导当地中、阿专家,解决费尔泽水电站边坡稳定性和毛泽东水电站岩溶渗漏问题。

    24. 1974 年 6 月—1976 年 9 月 受许杰副部长指示,继续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岩溶》图集。

    25. 1974 年 8 月—1981 年 8 月 先后担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和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室技术负责人、副主任。这期间,担任有关岩溶课题负责人,并协助组织了有关矿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

    26. 1978 年 4 月—5 月 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代表团成员赴南斯拉夫考察岩溶,并参加有关岩溶国际会议。

    27. 1980 年 4 月 11 日 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授予卢耀如高级工程师职称,专业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号地高 34003 。

    28. 1981 年—1987 年 卢耀如负责我国南北方岩溶研究,并指导—系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调查研究,包括乌江、清江、南盘江、红水河、黄河等水利水电建设,以及岩溶地区重要城市的有关水资源与环境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

    29. 1983 年—1991 年 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30. 1984 年— 担任硕士生导师。

    31. 1985 年 9—10 月 赴英国参加第一届国际地貌大会,并与英出版界商谈出版岩溶成果问题。

    32. 1987 年 4 月 22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通过授予卢耀如以研究员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编号为 11122 。

    33. 1988 年 7 月— 兼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负责“中国南方(岩溶为主)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与有关经济发展途径研究”。

    34. 1988 年—1996 年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委员。

    35. 1990 年 1 月—1994 年 12 月 担任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行业基金等研究课题。

    36. 1990 年 9—10 月 赴土耳其参加岩溶与岩溶水方面国际学术会议。

    37. 1990 年—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 IAH )岩溶委员会委员。

    38. 1992 年 8—9 月 赴美国参加国际地理大会及岩溶国际会议,并在印第安那大学、阿肯色大学讲学。

    39. 1993 年 8—9 月 赴加拿大参加国际第三届地貌大会,并在加拿大哥伦比亚—不列颠大学讲学,后赴美国在阿肯色大学讲学。

    40. 1990 年—1993 年任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1. 1994 年 5—6 月 在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在台湾大学、中央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公司等十个单位讲学。

    42. 1995 年 1 月及 11 月 分别在香港大学参加“东南亚地质环境演化国际会议”,及在香港大学讲学。

    43. 1996 年 8 月 参加“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 ( 北京 ) ,担任水文地质学讨论会的分会主席。

    44. 1996 年 9—1997 年 中英合作研究《石膏岩溶及其灾害》,应英方邀请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赴英合作研究期间,尚在英国地质调查所、诺丁汉大学讲学。

    45. 1997 年 11 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证号码为 1997(0401) 。

    46. 1998 年 2 月 赴澳大利亚参加 IAH 地下水国际讨论会,并进行学术交流。 1998 年起任中国地质学会农业地质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47. 1999 年—2001 年 3 月 为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重大咨询课题综合组成员,及《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后改为《西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专题组组长,负责完成有关成果。

    48. 1999 年— 兼任石家庄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先后应聘为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及武汉 ) 、河海大学等客座 ( 或兼职 ) 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及南京大学、青岛建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名誉教授。河北省院士联谊会副会长;国土资源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开放试验研究室主任。

    49. 2000 年— 曾任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科学领域专家组组长。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

    50. 2000 年— 5 月赴香港参加有关“边坡灾害国际研讨会”, 8 — 9 月赴美国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球科学讨论会”,赴巴西参加“第 31 届国际地质大会” 10 月赴土耳其参加“国际岩溶环境学术讨论会”,担任环境讨论会主席。

    51. 2001 年 8月 作为“第一届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主席,在北京主持了该国际学术会议; 9 月 赴香港在香港大学、香港土木署、香港工程师协会讲学; 12 月 赴香港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球科学讨论会”。

    52. 2001 年 3 月— 中国工程院《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组成员、“工矿用水组”顾问。

    53. 2001 年 5 月 参加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球科学讨论会》,并在庆祝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举行“世界百人科学家报告会”上作学术报告。

    54. 1999—2002 先后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硫酸盐岩溶发育规律与环境效应研究”及地质大调查项目“地下空间间开拓与地质—生态环境效应 ( 预研究 ) ”的研究工作。

    55. 2000—2002 卢耀如院士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减轻自然灾害专家委员会专家。



更新时间:2022-04-02 总访问量:18